张宝英拜崔兰田为师后,1959年随大师进京演出,凭着《游龟山·投衙》一折,而初露锋芒。接着大师又送她到西安跟秦腔名家马兰鱼学习《游西湖》。回来后崔大师亲自为她设计唱腔,易名《红梅记》并搬上了豫剧舞台,成为张宝英的开山之作。1960年鉴于在上海演出盛况,中国唱片社为她演唱的《红梅记》唱段,灌制了从艺以来的第一张唱片,此时,她不足二十岁。
1959年,在排演《洪湖赤卫队》时,崔大师甘愿配演韩母,而把主角让给了张宝英。1960年秋,《洪湖赤卫队》在郑州连演二十场,场场爆满,从此,张宝英的名字不胫而走,蜚声中原。
1662年,张宝英再次随崔大师进京演出时,已成为该团青年主演。《香囊记》(由大师亲授)中的周凤莲,《三哭殿》中的银屏公主,《桃花庵》中的陈妙善
张宝英拜师后,前二十年内没有主演过《秦香莲》、《对花枪》、《桃花庵》等崔派代表剧目。崔大师觉得,不让学生学她的这几出戏,老踩着她的脚印走,而认为“演配角,打基础;演新戏,锻炼人”。所以张宝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,就随崔兰田大江南北、长城内外,各地巡演,有机会接触到京剧、评剧、越剧、歌剧、粤剧、二人转等地方戏,使她开阔了视野,对自己的艺术形成起得来潜移默化的作用。此间,他还主演了一批现代戏,如《芦荡火种》中的阿庆嫂,《红灯记》中的李铁梅,《山乡风云》中的刘琴,《刘三姐》中的刘三姐,《李双双》中的李双双,《红珊瑚》中的珊瑚,《社长的女儿》中的大秀,《红云岗》中的红嫂等。通过塑造一系列性格不同、身份各异的现代人物,和长期的舞台实践,张宝英的艺术逐渐走向成熟。
1965年她作为豫剧新秀随河南省代表团,赴广州参加了中南地区现代戏汇演,她与马金凤大师合作了《打牌坊》,从而成为豫剧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新星。“文革” 十年间,张宝英承受着政治和生活上种种压力,参加了“样板戏”的排练演出。她在《红灯记》扮演李铁梅,《沙家浜》中扮演阿庆嫂,《智取威虎山》中扮演小常宝,《杜鹃山》中扮演柯湘,《白毛女》中扮演喜儿,《龙江颂》中扮演江水英等等。
粉碎四人帮后,戏曲迎来了第二个春天。1979年拍豫剧电影《包青天》时,张宝英以较大的优势,成为秦香莲的不二人选。当时崔兰田身体不太好,也冒着严寒来到摄制组,不断给宝英作指导,有时在深夜还在为她说戏,以致后来累倒了。在摄影地,张宝英一次次与戏曲音乐家王基笑畅谈,按照新的审美观点,重新审视自己的唱腔与表演,在传承中坚持创新。影片一经播放后,得到好评,使这出戏成为豫剧舞台上的看家戏,张宝英被誉为“河南的秦香莲”。
1980年张宝英演出《陈三两爬堂》,1985年,张宝英曾进京演出《卖苗郎》、《秦香莲后传》及新编戏《英姬夫人》,并为冲击“中国戏曲梅花奖”,举行专场演出了《宇宙锋·装疯》、《桃花庵·盘姑》及《秦香莲后传·哭庙》三个折子戏。由于年龄问题,使她与梅花奖失之交臂。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