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曾祺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「跟随汪曾祺的文字感受传统戏曲之美」

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,它是一种融合了歌舞、说唱和滑稽戏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。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,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。只是,很多人对这一舞台艺术缺少足够的了解,并不能欣赏到其中的妙趣。

当代散文家、戏曲家汪曾祺先生,就对中国戏曲有着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。汪曾祺的散文作品集《唱罢莲花又一春》这本书中收录的33篇文章,便围绕中国戏曲展开。在这本书中,不仅介绍了戏曲知识,也讲述了一段段与少为人知的梨园往事。

汪曾祺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「跟随汪曾祺的文字感受传统戏曲之美」

《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》讲述了汪曾祺与戏曲结缘的故事;《名优之死——纪念裘盛戎》追忆了裘派艺术创始人、北京京剧院的奠基人裘盛戎老先生的人生故事;《读剧小札》对中国戏曲理论进行了独特解读。

汪曾祺的散文随笔作品,文字细腻、结构高明,既充满人间难得的真挚情味,又展现出世间诸般美好。读汪曾祺的散文,不仅能够享受文学之美,更可以了解到戏曲知识。

在书中,汪曾祺对西方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进行了一番结构上的比较:西方古典戏剧的结构像山,中国戏曲的结构像水。这样形象生动又切合实际的比喻,让读者直观地感觉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舞台艺术形式。

汪曾祺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「跟随汪曾祺的文字感受传统戏曲之美」

汪曾祺并没有将探索和讨论的问题局限在中国戏曲本身,而是将戏曲和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在一处,进行多领域、多层次的探讨。

比如,汪曾祺将小说和戏曲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比较,既让我们了解到小说的本质特色是什么,也让我们明白了戏曲的核心特点是什么。再比如,汪曾祺通过和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,让我们对戏曲的独特表现手法,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。

那么,我们的戏曲艺术是不是一种十分完美的艺术形式呢?汪曾祺认为,并不是的,戏曲也存在一些缺点。

那么,我们的戏曲艺术是不是一种十分完美的艺术形式呢?汪曾祺认为,并不是的,戏曲也存在一些缺点。在不同的剧目中,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存在雷同化现象,让观众感觉人物过于脸谱化、简单化。

汪曾祺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「跟随汪曾祺的文字感受传统戏曲之美」

因此,新时代的戏曲艺术,需要在人物方面下功夫。要给人物注入丰富而充满矛盾的性格。这些都是汪曾祺这位真心热爱戏曲的老先生,提出来的宝贵建议。

在《唱罢莲花又一春》一书中,汪曾祺也谈到过比较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问题:戏曲不景气,不上座,这原因究竟何在。汪曾祺直接指出:正是因为戏曲表现形式过于陈旧了,所以才不能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。

当然,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并逐渐喜欢中国传统戏曲艺术。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,却一度出现了没有观众看戏的窘境。汪曾祺非常敢于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。他说:现代社会,需要的戏曲剧目是那种能够追上现代思潮的新思想,不然的话,注定要落伍于时代。

汪曾祺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「跟随汪曾祺的文字感受传统戏曲之美」

但同时,汪曾祺又指出年轻人对于传统戏曲的形式美,表现出的异常热情。汪曾祺尤其提到,新时代的年轻人,是喜欢思索、富于理性的一代,也是面对问题持有敏锐眼光和严肃态度的一代。因此,如果要想戏曲这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,就应该在内容上更加与时俱进。

此外,汪曾祺更指出了历史剧的作用。虽然中国戏曲在历史题材方面有着不俗表现,但也正因为大部分戏曲将历史简单化,使得那些原本对历史充满浓厚兴趣的年轻人,面对说教意味极重但又过于简单化的历史剧目,产生了一丝恐惧,并由此而远离了戏曲。

汪曾祺老先生经常用诙谐的语言说自己是“两栖类”,因为他既写小说也写戏曲。正因如此,汪曾祺既能讲得通小说笔法,也能道得明戏曲特色。这也是本书中的一大亮点——在不同种类的艺术中,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影响。

都说戏如人生、人生如戏,《唱罢莲花又一春》以细腻的笔触、传神的文字描绘出舞台上的人生故事,讲述出人生中的舞台片段。

汪曾祺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「跟随汪曾祺的文字感受传统戏曲之美」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