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国粹传承
勾栏:一作勾阑、构栏,宋元时百戏杂剧演出场所,勾栏内有戏台、戏房(后台)、神楼、腰棚(看席)。
瓦舍:也叫瓦肆、瓦子。宋元时大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,有表演杂剧、曲艺。杂技等的勾栏,也有卖药、估衣。饮食的店铺。
上场门:旧式剧场方形舞台的组成部分,方形舞台由前后两根圆柱组成,后面两根圆柱之间设有板壁,右端之门称为上场门,左端之门称为下场门。演出传统剧目,演员大都从右门上左门下,因而得名。
下场门:同上。
鬼门道:也叫古门道、鼓门道、鬼门。宋元舞台通向后台的门。
砌末:也叫切末,传统戏曲所用简单布景和大小道具的统称,近代戏曲应用较多,如布城、云片、水旗等
一桌二椅:木制戏曲道具,红色。一般用于传统戏的演出中,根据桌椅的不同摆法,可显示各种地点环境的变化。
桌围椅披:绸制戏曲道具,红色最常用,偶尔用白色及其他颜色。一般上绣盘金花,用以修饰美化舞台道具。一副桌围一般有两块,悬于桌前和左右两边。椅披仅只一块,一般披于椅背,经椅面再悬于地面。
大戏:历史悠久而有相对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的统称,与小戏相对,如昆曲、京剧、秦腔等剧种都是,脚色行当齐全,剧目一般以历史题材为主,唱念做打各种功夫并重,现在各剧种都有发展,大戏、小戏的差别已逐渐消除在**惯上,观众往往把整本戏叫做大戏
小戏:由说唱艺术或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剧种的统称,如各种花鼓戏、花灯戏、采茶戏、滩簧戏都是,脚色一般以三小(小生、小旦、小丑)为主,剧目大多反映当地人的生活片段,偏重歌舞,并以手帕、伞、扇等物为主要道具。
轴子: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。最后一出戏叫做大轴子,倒数第二出也是主戏叫做压轴,中场戏叫中轴子。
压轴:一场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出戏,往往由主要演员演出唱做繁重的文戏。
大轴:也叫大轴子,由几个折子戏组成的戏曲演出时最后一个上演的剧目。
送客戏:旧时演出的最后一个剧目。
垫戏:旧时演出中预定的剧目以外临时增加的剧目。
过场戏:戏曲结构之一种。为了明场交代剧情,在重点场子之间,常安排一些脚色少或情节简单的零碎场子。
折子戏:对于整本而言,过去传奇戏大都每本分为若干折,其中有些精彩的、在情节上相对完整的折,往往单独演出。汇合几个折子戏可以作为一场演出、不断加工,情节和表演往往更加精炼、完整。
打泡戏:指艺人新到一个地点,最初三天所演的自己最擅长的剧目。
义务戏:指不取报酬的演出。
堂会戏:指豪门巨室在私宅或假饭庄组织的演出。
说戏:旧时戏曲艺人教戏学戏,大都口传心授,除昆剧外,各剧均无工尺谱、身段谱可资依据。一般都由教师口述总讲,解说剧情,带领念唱,并作示范动作,称为说戏。
过戏:即【响排】彩排以前非正式的排练的俗称。
戏肩膀:指演员在台上对鼓师或同台其他演员的交代或暗示。
戏料:指演员的天赋艺术条件,如扮相、嗓音、风度等,有时也指剧本,富有戏剧性的剧本,称为有戏料。
明场:凡演员在舞台上表演,都称为明场。
暗场:指剧中一部分情节并不在场上表演,而只由脚色在台词中说明。
圆场:戏曲舞台调度手法。一个或几个脚色在舞台上按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,以表现舞台空间的转换,速度有快有慢,统称为【跑圆场】走圆场。
推磨:戏曲舞台调度手法。怀有敌意的双方,对面相视,同时旋转一周。有时表示相互打量,有时作为扭殴动作。
追过场:戏曲舞台调度手法。表示剧中人物的追逐前行。演员从舞台一端出场,急行至另一端进场,前者作逃逸状,后者作追逐状。武戏中一方主将战胜时,以手一招,手下士兵急行过场,作追赶敌人状,也叫追过场。
暗上:戏曲脚色上场的一种方式。传统戏曲中,人物上场一般都按照一定的程式,或念或唱,或以某种音乐交代,以引起观众的注意。凡上场不用任何程式者,都称为暗上。
耍下场:戏曲武打程式。武戏开打后,胜利的一方的主将连续舞耍手中兵器,然后进场,以显示人物威武的战斗姿态。
站门:戏曲舞台调度手法。表现古代官员升堂或将帅升帐,属下衙役士兵等在堂下或帐外守卫。先由二人并排出场,行至台口,略作停顿,乃分向左右两侧站立,后面诸人以同样动作相继出场,最后排成左右两行。
挖门:戏曲舞台调度手法。表示由室外进入室内。一人或数人由舞台右侧出场,至台口正中,复转身往里,走向中间或两侧。
报门:戏曲舞台调度手法。表现下属晋谒上级,上级不予礼遇,下级自行报名而进。报门的台词与动作有固定程式,先是在台口左侧自报身份姓名,然后躬身做进门状,行至右侧,绕一小圈,复行至中间,向上级行礼参拜。
望门:戏曲表演程式动作。剧中脚色先后走向舞台两侧,向内观望,或表示等待另一人物上来,或作找寻和搜索事物状。会阵:戏曲舞台调度手法,表现战争场面的一种形式。敌对双方的队伍,由舞台两侧同时上场,分向两边排列,双方主将立队与对方答话。
二龙出水:戏曲舞台调度手法。龙套队形的一种。大多用于两军会阵的场面,双方龙套分别由舞台两侧急行上场,至台口,复向各自出场的一边绕一小圈,然后排成一行,同时双方主将由中间出场。
定场诗:也叫【坐场诗】戏曲表演程式。人物自我介绍的传统手法。指剧中主要脚色第一次上场念完引子以后所念的四句诗。内容大都是介绍规定情境。
定场白:也叫【坐场白】戏曲表演程式。人物自我介绍手法。指剧中主要脚色第一次上场念完引子和定场诗以后所念的一段独白,内容大都是介绍人物姓名籍贯身世以及当时情境事件过程等。
上场白:也叫【上场诗】戏曲表演程式。人物介绍手法,比定场诗定场白较为简化,一般用于次要人物上场时,常念五言诗二句,简要介绍其身份。
下场白:也叫【下场对】戏曲表演程式。脚色下场时的结句,如不用唱,则必用下场白。
搭架子:指剧中不登场的人物,在幕后答话的表现手法。
起霸:戏曲表演的一套程式动作,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、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。
山膀:是过去在传统戏曲剧目中,武将上场时拉架子(起霸)的一个动作;表演者两臂向左右伸展开,两臂高过肩,两掌略上扬,形似一个“山”字,因而得名。
云手:戏剧中表演的一种程式动作。通过双手、两臂的协调动作,构成舞蹈化的姿态,用以表现人物的精神气度。
兰花指:兰花指,现通常指大拇指和中指捏合,其余三指展开的手势。
提甲式:表演者以丁字步或八字步站立,双手紧握提甲,两臂撑起肩架,臂肘要圆,双手位于两胯外侧,虎口正对胯骨轴,以示英武潇洒之气质。
台步:戏曲名词,泛指演员在舞台上走路的舞蹈化步子。
引子:上场对子,亦称“引子”、“上场白”。是人物上场后,首先说的两句诗。在戏剧演出时,人物上场走到上场门台口时,常念五言或者七言的上下两句诗,说明人物上场时的戏剧情景或者人物心态。
走边:戏曲表演程式,一种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,专用于武戏,大都表示剧中人夜间潜行,靠路边独走。
趟马:戏曲表演程式,一种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,表现策马疾行。
水旗:戏曲道具,传统京剧使用的道具,白色、布质、方形,上绘水纹,表示水浪。
车旗:戏曲道具,传统京剧使用的道具。两面布旗,上画车轮形,用以代表车辆。
守旧:传统戏曲舞台装置。过去传统戏曲演出时所用的台账和作为背景使用的底幕,绣有装饰性图案,做舞台上的装饰品。
跟包:旧时演员自己随带的人员,专管主要演员自备的行头以及着装卸妆等工作。
抽签:戏曲、曲艺术语。由于演出质量不佳或其他原因,观众未能终场而陆续离座。
起堂:戏曲术语。由于演出质量甚差或其他原因,观众未及终场而大量起身离座。
挖角儿:通过高报酬等手段,将别的剧团中有著名的,能独当一面的演员,挖到自己剧团来的行为。
捧角儿:旧时有声势地位的观众对演员的过分偏爱和褒扬。
捧场:旧时观众通过包购戏票当场喝彩等方式造成声势,以达到抬高戏班或抬高演员身价地位的目的。
倒彩:旧时演员发生舞台事故时,观众以喝彩或怪声叫喊表示不满。
跨刀:戏曲术语,主要流行于江南京剧界,指戏班中的次主角。
傍角儿:指旧时京剧戏班中一般演员,乐队及舞美人员与主要演员的依存关系。过去主要演员演出,大都自带配角和跟包,这些人依傍名角而生活。
戏包袱:【戏篓子】指知识渊博业务熟悉的老艺人。
票友:旧时非职业性戏曲曲艺演员、乐师的通称。
两下锅:是不同戏曲在同一舞台演出的一种演出形式,除了在一些隆重的有纪念意义的场合外,一般演出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。
怯场:指演员临场畏怯,失去控制力,因而降低演出质量的现象。
笑场:指演员在场上失笑,标志着演员脱离了脚色,破坏了舞台艺术的严肃性和真实感。
冒场:指演员在脚色未临到出场时过早上场。
误场:指演员在规定脚色应出场时而延误了出场。
冷场:由于演员忘词误场或其他舞台事故而使演出发生暂时的停顿。
救场:指对演出中突然出现的失误,同台的有关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,予以补救,使演出能继续进行。
彩排:戏曲行话。是指戏剧、舞蹈等在正式演出前的最后总排练。彩,戏剧、舞蹈正式演出前的化妆排演。演,音舞等演出人员全部到位,一切按照正式演出的要求进行。
武轴子:一场折子戏演出中,小轴,中轴,大轴一般演武戏,因而称作武轴子。
对儿戏:指两个演员在一出戏中扮演分量不相上下的两个人物。
重头戏:指在唱,念,做,打等方面见功夫的剧目。
回戏:剧团或剧场由于发生特殊情况而无法开锣演出,在剧场门口出牌告示观众。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