※湖州名俗之二•湖剧

湖剧是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是浙北地区唯一的戏剧剧种。流行于湖州、嘉兴各县及毗邻的江苏吴江等地。曾有“小戏”“花鼓”“湖州文戏”等称谓,1951 年正式定名为“湖剧”。 2010年,“湖剧”被列入传统戏剧项目类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湖州话剧「湖剧流行于湖州嘉兴及吴江等地是浙北地区唯一的戏剧剧种」

湖剧艺术

清道光以后,各地小戏蓬勃发展,江南的滩簧亦逐步形成戏曲形式。湖剧就是溶合了当地的曲艺、民歌,由民间艺人组班,以湖州方言为舞台用语,以本地滩簧为基本唱腔的戏曲剧种。

早期的滩簧内容通俗易懂,风趣活泼,大多反映的是婚姻爱情和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状态。当时有《拔兰花》《卖红菱》《打纱窗》《绣荷包》《卖青炭》《卖草囤》《双落发》等“七十二本小戏”。

湖州话剧「湖剧流行于湖州嘉兴及吴江等地是浙北地区唯一的戏剧剧种」

传统湖剧表演

随着艺术发展,本滩大戏逐渐形成,内容以表现苦命鸳鸯、才子佳人居多,传统剧有《庵堂相会》《借黄糠》《陆雅臣》《卖妹成亲》《双珠凤》《珍珠塔》《孟丽君》《何文秀》等“九十六本大戏”。

1949年,新文艺工作者的介入,湖剧进行了改革工作,上演了许多新的剧目,其中最为有名的剧本是《麒麟带》,此剧从湖滩艺人自编自演的《活捉姚麒麟》整理改编而而来,被誉为 “浙江一块宝,全国一朵花”。

湖州话剧「湖剧流行于湖州嘉兴及吴江等地是浙北地区唯一的戏剧剧种」

现代湖剧《国之守鍔》

湖剧可塑性极强,古今戏皆宜。唱腔的“起、平、落”结构错落有致,大段精彩的清板令人拍案叫绝。唱词中常用乡土俚语、熟语,手法上多用谐音、比喻、双关,诙谐风趣。男旦“阴阳嗓”的唱法在我国戏曲剧种较为罕见。唱腔和韵白中有“十八个半音韵”,与吴方言韵相合,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研究价值。同时,湖剧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的浙北民歌,是湖州民歌的宝库。

湖州话剧「湖剧流行于湖州嘉兴及吴江等地是浙北地区唯一的戏剧剧种」

湖剧进校园

【链接之一:湖州三跳

湖州三跳,俗称“纤板书”“三敲板”,皆因它的伴奏乐器是“三敲板”而得名。其流行、分布予以湖州为中心的浙北各市县,是一种用“劝世调”单曲往复,使用湖州当地方言和说唱相间的地方曲艺。

湖州话剧「湖剧流行于湖州嘉兴及吴江等地是浙北地区唯一的戏剧剧种」

湖州三跳

1924年,湖州曲艺艺人成立行会组织“明裕社”,三跳表演艺人杨阿培出任第一任会长。入会艺人中有半数以上专营三跳或兼营三跳。当时著名艺人有王广源、田发根、肖洪宝、徐祥生、沈少芳、孙阿连等。至20世纪40年代,三跳表演已扩大至嘉兴,平湖、上海、安徽广德、江苏冝兴、桐乡、杭州等地区。

湖州话剧「湖剧流行于湖州嘉兴及吴江等地是浙北地区唯一的戏剧剧种」

湖州三跳的表演道具

湖州三跳是浙北地区具代表性的曲艺品种。曲目有较高的民间文学价值,唱腔朴实简洁。三跳所用的“劝世调”是越剧“呤哦调”的前身,对研究越剧唱调的形成有参考价值。

【链接之二:湖州琴书

湖州琴书是湖州地方代表性曲艺品种,在湖州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。

湖州琴书与湖剧同属湖州滩簧,两者密不可分。艺人常常是“搭班做小戏,分档唱琴书”,而又各具特色。

湖州话剧「湖剧流行于湖州嘉兴及吴江等地是浙北地区唯一的戏剧剧种」

湖州琴书

湖州琴书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,用湖州方言音韵表演的坐唱曲艺。演唱形式有单档、双档之分,也有三档表演的。单档自拉自唱。双档时上手操琴,下手敲板,一人主唱,一人配唱。三档或多几个人,可组成一个小戏班。根据戏文内容的人物,穿上戏曲服装和化妆后,手拿道具登台表演。

湖州琴书的前身为“三跳板”“纤板书”。形成“琴书”大约在清光绪、宣统年间。当时流传于湖州、长兴、 安吉及安徽广德等地。抗战前后和解放初期,“琴书”发展迅速,有超过“三跳”之势。

湖州话剧「湖剧流行于湖州嘉兴及吴江等地是浙北地区唯一的戏剧剧种」

湖州琴书表演

1924年,湖州琴书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。湖州、嘉兴各县及江苏吴江一帯的茶馆书场、稻场厅堂,都被作为琴书的演唱场所。1949年前后,是湖州琴书的又一个高潮时期。出现了一批现代中、长篇新书,有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、《江姐》等。1958年,杨筱天、杨筱楼夫妇演唱的新书《陆巧生》参加浙江省曲艺会演并获演出奖。同时,也涌现出周芝琴等一批艺术精湛的演员。

【陈少非作品/《湖州名片》连载之四十八,待续。】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