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亮相”是一种戏曲上的表演动作。主要角色上场时、下场前,或者是一段舞蹈动作完毕后的一个短促停顿。集中而突出地显示出人物的精神状态,采用一种雕塑的姿势,这就称其为“亮相”。还有在一段武打完毕,敌对双方也都各自亮相,而战败一方的“亮相”被称为“败式”。戏曲的亮相有两个作用:一是向观众展示美丽的造型,二是便于拍摄剧照。

戏曲百科|戏曲舞台上的39亮相39有什么讲究呢

戏曲表演艺术有一个独特的招数,无论话剧、歌剧或者其它的表演艺术都是没有的:这就是演员表演的“上场亮相”。 ,不管生、旦、净,丑,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,都要在“上场口”站那么一下,亮一个相。别看这只是短短的一个停顿,对于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来说,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。有的演员出场,一站一亮,光辉四射,神采夺人,使全场精神为之一振,被他牢牢吸住,神向往之,下面的戏,就容易见好。有的演员上场,照例走出来,停一下,毫不起眼,暗淡无光,观众对他的出现,满没在意,漠然视之,甚至还泛起一丝失望,几许沮丧,下面的表演,要赢得观众,就费劲了。正像内行有一句话说的:“你往那儿一站,就知道你吃几碗干饭。”在他们眼里,有没有“角儿”(大演员)的“份儿”,单从你的上场亮相,就能掂量出几分来。

戏曲百科|戏曲舞台上的39亮相39有什么讲究呢

首先,戏曲表演的“上场亮相”,是一个双重的审美瞬间。这是由我们民族“写意”的艺术哲学所决定的。

话剧以“写实”为美,它的艺术哲学要求演员表演力求消灭艺术“假定性”的痕迹,来再现生活。演员出场就不再是他本人,而是另一个生活人物在具体的生活环境里活动,表演要和生活本来面目一样真实,使观众好像也置身于生活现场,忘我地和人物一同经历那段生活的历程,根本不存在“亮相”这个概念。“写意” 的艺术哲学和它不同。戏曲表演以“写意”为美,从来不否定艺术的假定性,率直地承认舞台上不是生活本身,而是演员在演戏:是梅兰芳在演《贵妃醉酒》,或者马连良在演《借东风》,而很多观众就是冲着梅兰芳或马连良来看戏,欣赏他们精彩的表演艺术,来“过戏瘾”的。

戏曲百科|戏曲舞台上的39亮相39有什么讲究呢

所以戏曲的审美是双重的,一看角色,二看演员。形成这种审美特质的根本原因是,戏曲的写意表演不但不回避艺术的假定性,反而大大发挥了“假定性”魅力,率然突破生活自然形态的局限,调动诗、歌、舞、乐等各种艺术美集中鲜明地写人物之“意”——他的精神世界,而这种迷人的艺术美就统统集中在演员身上!戏曲剧目中人物的第一次出场,大都在戏剧矛盾冲突开展之前,正好是一种相对平稳的写意空间。这样,“上场亮相”就成了戏曲艺术哲学赋予演员表演的第一个闪光点,成为从演员的审美理想、修养素质、艺术功力以及他临场发挥的总和中,向全场观众发出的第一道自己艺术魅力的冲击波。在这一瞬间,大多数观众对演出的剧目都已稔熟能详,他们的心态集中在急于对演员审美,看看自己的艺术欣赏能不能得到满足。

戏曲百科|戏曲舞台上的39亮相39有什么讲究呢

如果是自己熟悉和热爱的演员,一亮相,就会像欢迎老朋友那样用热烈的掌声向他致意致敬。这“碰头好”倒很有些布莱希特说的“间离效果”的意味,主要是向演员本人喝彩的。这和话剧必须在剧终谢幕时才向演员本人鼓掌致谢,异曲同工,一先一后,一个意思,两种艺术观。如果演出是陌生演员,观众更会怀着一腔对美的希望,用迫切的眼光一齐注视着上场口迎接他的形象:演员一出场,啊!真光彩!人们心花怒放。如果一出场,哟,怎么这样儿啊!人们就凉了半截,这就是美学上说的“观念与形象的对立统一”。在这“观众观念”和“演员形象”瞬间的审美较量里,如果对立双方在观众的美感统一了,就肯定了美,如果部分统一,那就部分地肯定美;如果始终尖锐对立而不能统一,那就必然是对美的否定。当然,这还不是最终定论。演员还可以通过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。然而这上场亮相的瞬间对立,将势必在整个表演中始终以它形象性的失落感,对观众的审美起着障碍和干扰作用,影响美的完善。可见,表演中的“上场亮相”和演员的艺术生命是密切相联的,而且就是他艺术生命的一部分。(本文图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)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